如何根据学校招生流程选择学校?真是令人头疼!
时间:2022-05-24 14:51:20 栏目:留学资讯其实在我们选择美国学校的时候,我们是很有必要知道美国学校招生的目的的,正所谓知己知彼。
美国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研究生申请)一般是这样的。首先院系里会跟各个教授去沟通,问你这里要不要人,大概几个,你大概要求这个人达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话他们也相对的会做一个统计。最终一个院系也就是会招收最多不会超过30个人左右,当然这主要还要视院系学校大小而看。最终一个院系下的三级研究方向最多也不会多于5个,通常的情况下也就是1个2个的。
在通过第一轮没有技术含量的纯硬件(GPA/GRE/TOEFL)上的筛选。当然这轮的筛选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进入下一轮的竞争者有一个有保障的智力水平和英文水平,可以保证学校在把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招收来后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潜力完成学业。
接下来材料就到了院系下的录取委员会里,这时委员会会把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不同教授的方向分为几组,同时把那些不符合教授要求的那些人直接就KICK了。被分组的人学校的原则当然是择优录取了。
但是在发放录取后并不是说别的人没有机会了。因为美国的学校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仅仅申请一所学校,所以他发了录取并不代表说这个学生就一定会去他们学校,所以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但是学校里也是会在那个单子里择优录取,一个一个的往下走。至于什么方面美国学校看得最重我们在下面还会讨论。
我们在上面讲到大部分学校的录取流程的时候,我们知道学校会择优录取,但是那个择优是怎么择优的呢?本着什么样的原则呢?
无论是什么专业,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更多的看中的是你有没有合适的专业背景,并不是你有没有很牛的专业背景。他们只会选最合适的,不会选择最好的。
其实这就好象是说,一个公司要招一个英文翻译,结果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法语专业,但是英文同样很厉害,但是另外一个是英文专业,法语一窍不通,英文底蕴要高出法语专业的应聘者,最终的结果很简单肯定是招收后者。
为什么我要用一个公司招聘的例子,其实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在那边教授/老板/委员会招收人的时候同样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教授老板就是你的MANAGER,招生委员会就是HR OFFICE。这个人到我这里来会给我带来什么,会给我做什么,是不是正是我所需要的,他所考虑的事情就是,你到那里去能不能胜任他所需要的工作,能不能最短的时间内给他的实验带来他想要的。毕竟对于一个研究生学生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这样的话专业研究背景对于你来说就非常重要了。
正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这点。那么怎么去最大的可能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不会犯什么错误,或尽可能的不犯错误呢?那么就是看学校,看学校的专业,看学校的实验室,看学校的FACULTY。通过做很多的RESEARCH,得到学校的第一手资料,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做什么的能力最强,然后去选择那些自己最强的方向的教授。这样在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拿到奖学金的可能性就远远变大了。
在整个申请过程当中研究方向的MATCH是最重要的。并且在对付各个档次的学校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天大的生物申请者,被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给拒了,可是在1个多星期之后收到了Princeton 的全奖TA。
为什么呢?其实她在当初选择学校的时候,在申请好的学校的时候,自己心里是很“保守的”,只要走就好,不论什么专业,所以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是真正的朝着MATCH的方向去走的,而在她选择后边所有保底的学校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是,这么差的一个学校,我要是去了肯定要走一个专业好一点的,我自己更喜欢一点的专业,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放得比较开”,就选择了一个平时自己接触得比较少的一个方向,结果被拒。
而另一个学生,由于硬件条件不够硬,研究背景也比不上大牛,所以兢兢业业的选择自己MATCH的方向,最终他所申请的15所学校里,拿到了5个OFFER,并且档次遍部他所申请的各个档次的学校。
其实这跟美国学校和总体的教育水平有关系。在美国有4000左右的大学,其中有1500左右有研究生院,就是前200左右的学校都是美国最优秀的学校,就是换算成中国学校的比例的话,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样学校的位置。
美国学校的总体水平非常的高,在前150所左右的学校,多数学校都有诺贝尔奖,所以在处理保底学校的时候也要MATCH。
人有理想是好的,但是理想总不能脱离现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在你把MATCH的问题处理好了以后,好的结果,好的学校,不是空想。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来源:https://www.dir20.com/news/21308.html